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内蒙古日报》发表文章《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排头兵》对我们基地进行报道2023-11-20    文字:

原稿件如下: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下文简称“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国家四部委研究基地,获批于20202月,经过第一轮三年周期建设,基地共发表高质量论文123篇,出版著作25部,承担各类国家级社科项目27项,其中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67项;获批各类资政报告53篇,于20234月正式入选国家28家基地。目前,基地共有18名专职研究人员,均为博士毕业,高级职称占83.3%,具有海外访学和求学经历的占77.78%,是一个高水平、高素质、高规格的研究团队。内蒙古大学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担任基地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阿拉坦宝力格担任常务主任,何生海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在新一轮建设中,基地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创新促发展,以实干谋未来,以责任图进取,立足于科学育人、建言献策、示范引领,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上的前头兵。

一、创新基地功能建设,发挥示范引领

基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始终把课程与思政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育人与科研相结合,拓展基地功能,对民族博物馆整体改造。目前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727.4平米,展厅面积1704.8平米,收藏文物及藏品6000余件。馆内设有“守望相助 共有家园”(一楼展厅)和“互鉴融通 共筑梦想”(二楼展厅)两个常设展厅,2020年被评为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宣传的重要平台。基地创新功能发挥和示范引领,在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理论政策宣讲、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民族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基地首席专家何生海2023年被国家民委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

二、创新学科建设体系,优化学科设置

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民族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获得B+的好成绩。为构建新时代我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基地率先就范,创新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现民族学学科调整为民族学与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应用民族学(整合了原来的历史民族学、民族法学、民族经济学、民族社会学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四个方向。2023年,基地共招生9名博士,17名硕士,其中1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获得国家级奖学金,6名研究生的参会论文获奖。组织开展“中国北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0个旗、40个苏木镇、120个嘎查村的4000多农牧户进行调研,为开展针对性更强的社会服务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讲好内蒙古的故事”行动,出版《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读本三册。

三、创新科研产出渠道,提升科研水平综合实力

截止202311月,研究人员本年度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刊物16篇,其中权威刊物(内蒙古大学设置标准)论文五篇,有崔思朋的《环境史视域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治理与反思——以鄂尔多斯地区为考察对象》,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第3期),《北部边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贡献》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第9期);孙夺的《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的政治启示》,发表于《政治学研究》(第2期);孟根仓在人文与宗教学国际权威期刊Religions 杂志上发表文章“Shamanic Healing or Scientific Treatment?Transformation of Khorchin Mongolian Bone-Setting in China”(《萨满医术是科学医疗吗?——科尔沁蒙古族正骨在中国的变迁研究》,第7期),朝戈金的《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于《民俗研究》(第5期)。许多文章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如首席专家何生海的《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第4期),被多家网站转载,并被多个学术微信号推送。

共有6本著作已经出版,如阿拉坦宝力格、张群的《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与 社会建设研究》(新华出版社);崔思朋的《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价值研究——以北方草原为考察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部分著作正在出版过程,如何生海的《中华民族实体性研究》等。资政报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获得批示的资政报告有5项,其中孙夺的一项资政报告获得国家级领导人的批示。基地本年度获批2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

四、创新对外交流的途径,促进研究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2023年基地与中国社科院、内蒙古教育厅等机构合作举办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会议4场,参会交流人数超过500人次。

基地积极创新对外交流渠道,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合作,申报的《助力习近平思想成功走进蒙古国》已入选中国教育国家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2023,共有7位研究人员出国进行访学或者合作研究,姑茹玛、高建国、讷木和、哈斯巴特尔前往蒙古国,收集与拓片汉文、女真文碑文,玉海前往日本访学,另有一位研究人员将去美国进行访学。同时,基地研究人员的成果在国际同行领域取得较大反响,如姑茹玛的著作《喀尔喀史略》在蒙古国热捧。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方案,资助6名博士生赴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进行访问学习。至今共有32人次赴蒙古国进行实地调查,促进国际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发扬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蒙古马精神,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国之大者的绚丽文章。


上一条:第二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参加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考察学习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