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斯琴、讷木和吉日嘎拉的研究项目《关于内蒙古纯牧业地区蒙汉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事实汇报及相关建议》2022-06-01 文字:
2022年是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也是学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攻坚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为了助力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省部合建”工作,内蒙古大学新闻网《科研动态》专题将推出学校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最新成果,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为学校的事业发展不断提供创新动力。
本研究以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中最基层单位——自然村为核心焦点,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纯牧业地区村落为例,基于建国以来相关历史资料、数据以及案例村落的实地调研,复原和讨论了纯牧业地区蒙古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轨迹,分析和诠释了蒙汉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逻辑,并确认和发现了以下几点:
1.确认了内蒙古纯牧业地区蒙汉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属于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的新兴事物,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它完全不同于明清历史时期“移民实边”等历史过程与实践。是当代牧业地区从游牧向定居放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客观需求之结果。2.诠释了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地理空间上的相邻与交错对于蒙汉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对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依存共荣的环境。正如前文中所提及,当代牧区定居模式的形成阶段中新型的定居牧业模式客观上提出了相应的各种需求,包括具备各种定居生活与生计技能的劳动力和认知,从而吸引了一部分具有弃农从牧意识和相应技能的汉民族同胞。从而单一民族组成的纯牧区村落也开始多元化,逐步进入了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的新时代。3.发现了在纯牧业地区蒙汉民族杂居村落已形成,使得不同民族文化开始了广泛交流、逐渐步入了文化认同、守望相助、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境界(共90户中有34户汉民族或蒙汉民族通婚家庭)。包括语言、生活习俗、生计技巧、饮食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等。从而由过去较为封闭的文化氛围开始步入更加开放的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种文化上的认同与融合对于民族团结与交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得知了几十年的相邻与杂居生活过程,更加加深了蒙汉民族的相互认可、手足情深、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了相互通婚融为一体的局面。从实地调研中发现,案例地区整体上进入了血缘关系的交融、渗透及融入局面,真正意义上开始步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共90户中有19户蒙汉民族通婚家庭和3户收养蒙古族孩子的家庭)。而这种血缘关系的建立必定对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具有长远的意义。
随着蒙汉民族交融,纯牧业地区人口与户数逐渐增加,对于有限的草场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草原生态也开始偏离其原有的良性循环。进而不仅限制了牧民生活水平之持续提高,甚至有些居民陷入收支不平衡、过度依赖银行或个人借贷的困境之中,甚至出现借贷滥用之嫌。
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短板。据我们调查,村落里多数人只受小学或初等教育,其通用语言读写水平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居民无法有效利用以国家通用语言作为媒介的各类资源,未能更好的利用于各自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当中。
上一条:梅花教授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与蒙古民族及国家认同研究》
下一条:常务副校长武利民到基地调研工作
【关闭】